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管理 > 正文

澳门十大正规网站排行榜2017—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时间:2023-01-19 14:37点击量:

一、学院发展现状

长春中医药大学澳门十大正规网站排行榜前身是吉林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并入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医学院。200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6年6月更名为人文管理学院。2015年12月更名为管理学院。 2019年4月学院进行重组,更名为澳门十大正规网站排行榜。

目前学院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药事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四个本科专业,另有药事管理专升本专业一个。其中吉林省特色专业1个,吉林省品牌专业1个,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学院设有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公共卫生专业(MPH)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8名,其中校内导师15名,校外导师33名。

学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与管理)和预防医学五个教研室,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行政人员13人。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副研究员1人,承担100余门专业课程。

学院目前有营销沙盘实训室1个、财务管理实训室1个、教师图书资料室1个,教学参考书万余册。

2011年与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吉林省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被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为吉林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获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智库。依托平台,立足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促进国家和吉林省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积极发挥高等学校的服务社会作用。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二、专业建设及设置情况

学院目前开设四个本科专业,分别为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市场营销和健康服务与管理。另有专升本专业一个,为药事管理专升本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业2001年获批,2022年开始招生。目前专业在校生人数208人。本专业于201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第二批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2020年被列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药事管理专业。本专业前身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药事管理方向,2013年获批成为独立专业。目前专业在校生516人(含专升本)。2021年被列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市场营销专业。本专业2002年获批,2003年开始招生。目前专业在校生376人。本专业在2018年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B类等级,在参评的全省30所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中排名第12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专业2018年获批,2019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连续招生4届,专业在校生人数209人,生源良好。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8人。具有博士学历9人,占33.3%;具有硕士学位14人,占51.9%;毕业学校为国内外其他院校共25人,占92.6 %;35岁以下专任教师4人,占14.8%;36-45岁:13人,占48.1%;46-55岁:7人,占25.9%;55岁以上3人,占11.1%。

(二)教师培训与发展情况

近五年学院新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全部通过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和校内考核。学院坚持执行学校规定的教师培训和听课制度,新任教师入职后经过学校统一培训考核、教研室内部“老带新”等环节,完成规定的听课时数后,经教务处统一组织的试讲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教学任务。

学院以课程为引领,加大教师能力培养。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教学改革研讨会、教师能力提升班等培训,疫情期间组织教师参加清华学堂在线等培训。定期邀请校外教育教学专家讲座培训和教学工作坊。近五年,学院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各类培训活动200余场次,累计参与培训近2000人次。5名教师公派美国、日本、比利时学习,优选9名“百青计划”青年教师,将其列为重点培养计划,1名教师获批“访问学者”赴清华大学学习。2020年,学院14名教师获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线课程认证。13名教师经过培训考核,获得健康管理师执业资格。7名教师获得公共营养师执业资格。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院现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含行政人员)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含行政人员)24人,近五年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比例为100%,学年人均学时近200学时。除了承担授课任务之外,以上人员均积极参与其他学生培养工作,包括各类实践教学、学业导师、大创项目、第二课堂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等。

(四)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运行情况。

近五年学院年均教学经费投入约50万元,教学经费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日常教学运行、教师培养和教学仪器材料购置等教学相关项目。

(五)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学院现有实验室两间,位于创新实践中心B区四楼,分别为市场营销沙盘模拟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设备总价值125万元。安装有市场营销电子沙盘模拟系统、用友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资源。

学院建有图书资料室一个,各类教学参考书万余册。

近五年,学院积极申请建设经费用于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已经申报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包括健康管理实训中心和公共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两个项目。

四、教学基本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一)立德树人机制落实

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全员育人工作。通过年度考核、优秀教师评选及绩效考核等措施和手段,在教师中树立典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教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师真正做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教学任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升级版2.0教学改革项目”工作要求,全面梳理学院开设的课程,通过培训讲座和竞赛活动引导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组织教师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修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做到课程思政“入教材、入大纲、入课程、入课堂、入脑、入心”,近五年,学院共有11门课程被列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在学校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竞赛中获奖。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院目前共承担本科课程135门,其中必修及限选课106门,任选课 29门,其中本院专业课程占90.4%,其他专业课程占9.6%。

学院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校级一流课程5门。在第三批校级一流课程申报中,共遴选申报课程11门。

学院高度重视教材的选用及建设工作,深入落实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坚持凡选必审,严把选用教材的政治关和质量关,优先选用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保证教材符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近五年选用教材中,各级各类规划教材使用率达到90%以上,开设课程适用于马工程教材的,使用率达到100%。同时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主编、副主编“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5部。

(三)教学改革及成效

多年来,学院整体规划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主体,以规范学院管理、规范人才培养路径为切入点,以示范引领带动全面的“金师、金课、金专业”培育工程,推动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成才、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近五年中,学院各专业按照国家标准,对专业培养方案再次进行调整,经过多次修订,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调整专业布局,以健康医学相关专业建设为主体,医药相关专业为辅助的发展模式,加大专业培养力度。2020年,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卫生法规》课程成功申报学校“主体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2021-2022年,学院分别与博远˙祥祉圆养老养生产业园和修正药业集团合作申报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积极落实吉林省人才留省就业工作精神,与修正药业集团签署协议,开展订单定制班人才培养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实习就业联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卫斯理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

(四)实践教学改革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学院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牢牢抓住社会实践这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寒假实践,由专业教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实践学期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公共事业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从半年增加到一年,契合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2021年,学院教师马宏霞指导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在东北三省大学生公共管理方案设计与决策对抗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学院目前签署协议的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为14家,涵盖了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医疗康养机构等。

(五)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学院积极贯彻国家“双创”指导意见,增加学生“双创”能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的模式,加大实践实训建设。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近百项,学生在校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78项。2021年,学院教师徐旭及其团队帮扶心智障碍者家庭创业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报道,由她担任指导教师,学院学生作为团队成员的“渡小爱”——帮扶心智障碍者家庭联合创业公益项目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获得金奖。

(六)学生发展及学风建设情况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学生发展及学风建设的全过程。制定加强学风建设的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宜大学生特点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持续开展学情分析、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活动,培养大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以青马学会为育人载体,提升青年大学生政治品格和理论修养。近五年开展主题活动130余次,创新了理论自学新模式。学院团委注重落实学校“学习筑梦”行动通知要求,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构建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团小组三级联动模式,五年来完成主题团日活动60场,所辖团支部开展相关活动1260余场。利用新媒体创新理论成果和实效,确保“学习筑梦”行动的全面覆盖、有效实施。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着力开展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五年来学院共有33名学生成功入伍。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生活。学院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利用“到梦空间”App,运用多方育人资源,紧扣时代脉搏,契合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塑造人文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

学院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形成教研室-教师-课程的建设体系。紧跟学校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为着力点,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组建课程组和课程团队为手段,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院领导与教研室“一对一”联系点制度,学院领导班子参加教研室建设和活动,五年来,均未间断每周三业务学习。

(八)质量监控及教学督导工作开展情况

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工作任务,在教务处的指导下,组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保证本单位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追踪采取院领导、院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听课与班干部和学生对教师教学反馈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督导监控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教研室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常态追踪。其中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自评和同行评价工作,做好教学质量监控文件的归档、负责教学基础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组织教师评学工作。通过完善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本科教育教学特色项目

(一)明确目标定位,发挥学科专业优势。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为双核心,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线上线下的混合式“金课群”。开展“学研讲坛”、“研究生沙龙活动”、“学研计划”、“大家论健”等品牌活动,搭建教师经验分享和交流平台。学院近两年积极申报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与修正药业开展订单定制班合作。目前已有二十余名教师获得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及市场营销总监等职业资格证书。

(二)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

在新冠疫情期间,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方式方法研究,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通过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质等效。并以此为基础,申报多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通过与超星学习通团队对接,建立线上实习平台,保证学生在因疫情封闭静默的特殊时期能够按照实习大纲完成毕业实习工作。2022年,学院教师魏星在“超星杯”第二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院整体规划尚需进一步提升高度,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紧密度不够。本科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连续性不够,学生在本校考研升学受到专业与学科的限制,未能形成连贯性人才培养的良好态势。

2.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不足,尤其是针对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欠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不够。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精尖的领军人才不足。学院现有本科4个专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在教学、学术等方面均缺少领军性高级人才,在国内行业中学术影响力不够。

(二)改进措施

1.走出去,开视野,重规划。重视调查研究,以国内外领先专业与学科发展模式为依据,提高学院领导集体的办学视野,本着“学院办大学”的理念,对接社会需求,宏观科学规划学院发展,明确发展方向和举措。

2.请进来,大平台,共发展。与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行强强联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专业和学科建设带动团队提升,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提升,形成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

3.大改革,敢尝试,有担当。学院领导班子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的要求,“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谋划学院发展规划,制定有利的发展激励机制,以机制加快改革力度,以改革促进学院发展。

4.重人才,建团队,共发展。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都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引进领军性人才,组建团队,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凝练专业特色与学科方向,形成方向明确、团队合力、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